主动脉夹层的典型临床特点已经为人所熟知。如今,经食道超声心电图(TEE)、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(CT)以及核磁共振成像(MRI)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已超过90%,这些新型影像技术几乎可使所有的病例均获正确诊断。
近年来,其他类型的一些主动脉疾病,诸如壁内血肿及出血(IMH)、分隔性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穿透性溃疡(PAU)也已被确认为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病因。为此,“欧洲心脏学会主动脉夹层诊治工作组”使用了Svensson分类法,相关研究结果也是2007年9月2日(星期天)召开的聚焦会议上的主要议题。此次会议座无虚席,与会者兴致勃勃地参与了互动式讲座,期间通过投票系统对讲者设置的多选题进行答复,出题者包括A. Evangelista(巴塞罗那,西班牙)、F. Chirillo(Treviso,意大利)、H. Eggebrecht(Essen,德国)等人,会议主席是R. Erbel(Essen,德国)和M. Czerny(奥地利,维也纳)。
A. Evangelista展示了一个IMH/II型主动脉夹层病例,并将其与I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进行了鉴别,同时还指出:这些患者即使接受了包括β-受体拮抗剂及降压药等在内的理想治疗方案,也可能在几天之内发展到I型夹层,因此预后较差。由于病程难以预计,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临床诊治标准。Evangelista还强调对患者常规进行密切随访的重要性。疾病进展并非必然伴有新发症状,所以每周需随访检测一次,而且必须在复查后方予出院。
F. Chrillo指出,通过利用TEE以及其他检测技术仔细检测主动脉,均能识别III型主动脉夹层,且检出率高于先前预期。Chrillo研究涉及的患者人数最多,病史也较完整。研究结果显示,谨慎核查诊断方法非常重要,从而避免遗漏面积较小、但是后果严重的主动脉内膜破损,而后者正是隔离性主动脉夹层的典型征象。Chrillo还展示了病情进展到I型主动脉夹层、甚至破裂的过程,从而再次提示临床医师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。
H. Eggebrecht展示了4个主动脉穿透性溃疡/IV型主动脉夹层病例的病程,并以此结束了此次会议。基于业已发表的有关风险预测的数据,Eggebrecht通过与听众互动重现了疾病虚拟诊治。与其他作者的观点一样,Eggebrecht认为现有信息对于预测所有患者的预后并无帮助。除了面积较小的PAU之外,其他病变可在数天之内迅速进展(尤其是B型病变),因此Eggebrecht更倾向于支架植入,后者应用于PAU也已获得成功:研究纳入的所有病例的主动脉溃疡均获得完全愈合。治疗之后仍需门诊定期随访,并且密切随访影像学变化。和其他作者的观点一样,Eggebrecht认为MRI是合适的选择,其次是CT。通过MRI不仅可显示整个主动脉,还能重建三维影像。
结论
有必要了解主动脉夹层的各种分型,从而帮助解读现有影像学检测技术的检查结果。II、III和IV型主动脉夹层并不意味着良性病变,其预后同样较差:上述亚型可在许多患者中急性进展到I型,而且长期随访过程中尚有40%的患者发生夹层破裂。但是这些信息均基于有限的研究治疗,因此,以目前了解的疾病临床特点还不足以鉴别不同严重程度的病变。“欧洲超声心动图协会”正着手开展一项名为“欧洲主动脉调研”的研究,后者有望于2008年启动。